
2020年7月9日,魯南制藥集團山東新時代藥業(yè)有限公司生產的奧美?——奧美拉唑腸溶片,國內首家通過一致性評價,此前雖然已經有多家公司的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通過一致性評價,但是至今仍未有第二家片劑完成BE試驗,其意義深遠。
奧美拉唑作為第一代質子泵抑制劑,自1988年獲批上市以來,歷經30多年臨床使用,至今仍是PPI中的首選藥物之一。屬高變異藥物, Cmax變異系數高達90.79%;同時中國健康受試者細胞色素P450(CYP2C19)基因多態(tài)性嚴重影響體內藥代動力學,拉高了中國人個體間差異,使人體內生物等效變得困難;其制劑工藝要求極高,自一致性評價開展以來,奧美拉唑腸溶片一直被認為是最難進行的一致性評價項目,令很多研發(fā)、生產企業(yè)望而卻步。因此,奧美拉唑腸溶片的一致性評價能否通過,成為一個藥企制劑水平的重要體現。
奧美拉唑屬于苯并咪唑類化合物,微溶于水,因結構中具有亞磺?;鏊崛菀追纸?。因此臨床上使用的均是奧美拉唑腸溶制劑。奧美拉唑制劑以原形的形式轉移到pH接近6.0的十二指腸中釋放并迅速吸收。表面的腸溶層對體內環(huán)境敏感,微小的pH改變,造成體內釋放的改變,從而導致吸收的差異。用餐后食物的影響更加劇了該變化,餐后BE等效難度尤其高。
腸溶材料屬于酸性物質,直接與片芯中的奧美拉唑接觸,會導致奧美拉唑直接降解,影響藥物的吸收,因此需要在片芯與腸溶層之間包覆一層隔離層,將片芯與腸溶層分隔開來。傳統(tǒng)包衣技術放大了包衣參數對于制劑溶出的影響,同時對于每一層的包衣除了單獨考察外還需聯合考察,加大了處方開發(fā)的難度。
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為多顆粒腸溶微丸,每粒腸溶微丸相當于一個釋放單元,服用后,膠囊殼在胃中崩解,所以無論是在體外的溶出還是體內的生物等效性試驗,受制劑本身的因素帶來的影響將會減少,與體內吸收相關的僅僅是多顆粒腸溶小丸在十二指腸的釋放,從而在人體實通過BE實驗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。
而奧美拉唑腸溶片的開發(fā)難度更大,因為它是在片芯上包覆隔離層和腸溶層之后做成的制劑形式。相對于奧美拉唑腸溶膠囊,片劑是作為一個整體來釋放藥物,片芯,隔離層和腸溶層,每個部分各司其職,同時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。如果其中任一部分出現差錯,則會導致整體的釋放出現偏差。隔離層和腸溶層增重范圍窄,較小的增重差異便能夠導致溶出曲線的不相似,腸溶片在胃中不能崩解,要準確定位在十二指腸崩解并吸收,(十二指腸的長度僅為20-30cm,通過時間約5-15min)否則可能導致BE試驗的不等效,因此制劑難度可想而知,所以無論在體外溶出還是體內實驗上,制劑因素成為決定試驗成功的主要因素。
針對奧美拉唑腸溶片的高變異性,緊密圍繞參比制劑實施了多種溶出介質聯合考察的實驗方案,采用反向工程和開發(fā)了基于pH調節(jié)的耦合調配技術,同時運用QbD理念, 在產品的開發(fā)過程中,著眼于實際生產中可能存在的問題,采用更為環(huán)保的輔料,更為簡潔的工藝,與原生產工藝相比,大幅度縮減了生產周期,同時也保護了生產人員的健康。
最終,在研究了500多條溶出曲線后,成功通過BE實驗,一舉完成一致性評價。
長期以來,藥物制劑工藝一直被認為是國內藥企的重大短板,也是許多國產藥品與進口藥品差距所在。奧美拉唑腸溶片的一致性評價完成,意味著國內藥企的制劑水平正在迎頭趕上。